中学校园欺凌行为家庭应对策略之思考

发布日期:2023-10-27 16:33:53   浏览量 :58
发布日期:2023-10-27 16:33:53  
58

近年来,中学校园欺凌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它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干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校园欺凌行为暴戾,方式众多,后果严重,影响恶劣。本文提出科学认识青春期心理机制;远离家庭暴力,改变管教模式;指导慎重交友,学会保护自己;注重家校联系,确保沟通顺畅五大家庭应对欺凌策略。

   近年来,中学校园欺凌事件逐渐增多,行为数量逐年增加。这一现象成为社会、学校、家庭各界无法回避的问题。这种发生在学生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伤害等行为,给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欺凌行为如同毒瘤,给正常教育教学、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严重危害。

2015年6月江西永新九名女生围殴一名女生,扇耳光,拳脚相向;云南昭通十几名男生围殴一名女生,掌扇、飞踹、击打头部、从背后把女生踹进小河;2016年北京奶西村三名男生殴打一名男生,手段令人发指,采取跳起用脚踩踏头部,用石头砸……而甘肃山丹的一名女生被两名同学轮番掌掴,短短六分钟被打38记耳光。围观者还笑喊:太精彩了。校园欺凌事件触目惊心地频发令人痛心。涉嫌违法犯罪的欺凌者理应接受法律严惩;而被欺凌者将会生活在畏惧恐吓阴影里,陪伴自己的是挥之不去的噩梦和刻骨铭心的伤痛。

据最高检通报,2016年1月至12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提请批准逮捕的校园涉嫌欺凌暴力犯罪案件1881人,受理移送审查起诉了3697人。又据《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显示,校园欺凌发生地域范围广泛,覆盖绝大多数省份,且频次密集。2017年5月20日,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正式发布《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该报告指出:“在校园中,语言欺凌行为发生率明显高于关系、身体以及网络欺凌行为,占23.3%;绝大多数欺凌者也是被欺凌者;关系欺凌的长期性、反复性特点明显;隐瞒校园欺凌事实成为被欺凌学生的‘第一选择’;校园欺凌主要来源于同班同学;男生是欺凌行为的主要参与者。”

作为工作近三十年的县级普通中学教师,笔者根据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提出家庭应对校园欺凌行为几点思考。

一、     科学认识青春期的心理机制

   校园欺凌的根源在于未成年人内心机制的发展。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和心里发展过程迅速。内部心理结构的动力以及主观需要和客观现实性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往往会出现心理发育水平与生理发育水平不同步的情况。若两者矛盾被激化就会导致未成年人出现暴力倾向。情绪不稳、自我失控、攻击性强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心理特征。严重者甚至出现人格障碍、精神心理障碍。欺凌行为往往还潜藏更多、更严重的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问题。

 脑神经研究也表明,“人的大脑中有个区域叫额叶。其作用管理

情绪,让人理解事件前因后果,辨别积极和消极行为。”额叶一般要到20多岁才发育成熟。也就是说,未成年人有时候真的是不知道该如何调整情绪,控制情绪。他们需要父母有力的帮助。我国发展心理学家陈会昌教授也提到“主动性”和“自我控制力”是儿童身上的两颗种子。它们需要家长精心呵护,浇灌施肥,辅以阳光雨露,促其发芽、开花、结果。

 未成年人青春期还有有躁动、矛盾的心理机制。他们荷尔蒙分泌

旺盛,精力充沛;他们意气用事,缺乏理智;他们有爱慕异型的青春萌动,希望引起对方的注意,容易被早恋所困扰;他们性格叛逆、标新立异,力求与众不同;他们彰显个性,追求新奇和刺激;他们三五成群,凑热闹,拉帮结派;他们会模仿古惑仔,狂热追星,崇拜偶像,在意别人评价;他们容易冲动,争风吃醋;他们攻击性较强,稍有言语不合,或看不顺眼,即辱骂嘲讽,拳打脚踢。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说得好:“理性是灵魂最高贵的因素。教育是约束指导青年、培养他们正当的理智。”

这就需要家长虚心学习、积极成长、诚实沟通、悉心陪伴,和未成年人一起人生特殊时期。家长要理解青春期特定的心理特性和矛盾的情绪特点,多交流,多沟通。培养他们主动性和自我控制力。大多数父母一门心思地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过错。却忘记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就是与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与他们一起欢笑,共同成长。

加强家长对青春期心理特点的认识,科学指导孩子度过青春期是家庭应对校园欺凌行为的首要策略。

二、远离家庭暴力,改变管教模式

家长应把尊重孩子和管教孩子两者结合起来。管教孩子是家长的法定监护职责。家长要当好孩子的终生教师。以身作则,身正为范,做表率和榜样。进行品行教育, 培养健全人格,教育孩子遵纪守法、善良友爱、助人为乐。

现实中笔者发现,在处理孩子欺凌问题上许多家长爱恨就在一瞬间,怒气一上来,就拳脚相向。孩子接受了体罚,貌似知错认错,表面看来事情得以解决。但孩子内心有懑怨,只是暂时屈服于家长肉体和精神的惩戒罢了。而家长宣泄负面情绪后,也多为后悔。家长完全克制住体罚孩子的冲动,这将是家长情绪自我管理、知易行难的漫长过程。家长尽最大的努力告别体罚和粗暴,这将是家长送给孩子们一生中最好的礼物。

家长还应自觉远离家暴。自觉抵制‘黄、毒、赌’违法犯罪。洁身自爱,抵制卖淫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以及封建迷信等活动诱惑。有的家长“三观”尽墨,道德沦丧,放纵溺爱;有的家长追求纸醉金迷、花天酒地的生活,金钱至上,唯利是图;有的家长人生目标迷茫,热衷于攀比,比物质财富,追求别墅、豪车和美女;有的家长崇尚棍棒教育、多用拳脚解决问题,坚信不打不成器;有的家长谎言成篇,诚信缺失,连自己的孩子都不信任他(她);有的家长慈爱善良、恩威并重、民主科学。我们常说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在怎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孩子身上就会深刻这家庭的烙印。因为在长大成人过程中,孩子会模仿父母行径,挑战父母极限,质疑他们权威,更会试探他们的底线。

家长要掌握批评技巧,学会欣赏孩子,悦纳孩子。培养孩子对生命的热爱。学会接纳自己,相信自己。让孩子觉得活在世界上很美好,也是家长教育孩子重要任务。家长要知道真正的批评能激发一个人灵魂深处的自省与自救,让他在自我悔悟的休整里得到升华。真正的批评是甜的,就像加了糖的咖啡,更容易让人接受。

家长管教、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著栽培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不仅是第一位老师,实际上也是儿童终身老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认为,最好的教育是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用同一标准同一模式去培养孩子最后大部分人是失败的。最理想的状态是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至少家长一定要和孩子有交集。家长学习和成长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孩子的起点,其实是父母的肩膀!孩子的教养,拼的是父母的功底。世间最美的花朵都开在最艰辛的枝头。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成长意味冒险,也必然伴随着苦痛。正如一本书名所说,遇见孩子,遇见最好的自己!

家长还应精心营造书香家庭,倡导良好的家风建设。鼓励孩子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她大力提倡儿童阅读。特别强调早期亲子阅读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著名作家毕淑敏也曾说:“让孩子爱上阅读,必将成为家长你这一生最划算的教育投资。

远离家庭暴力,改变管教模式是家庭应对欺凌第二个策略。

三、指导慎重交友,学会保护自己

家长应指导孩子学会交友。家长应对未成年的孩子所结交朋友,有所了解,心中有数。家长可以利用老师、同学、他人间接介绍来了解,更需要亲身观察,对孩子所交朋友的品行和道德规范有清晰判断。如果孩子交上一些不三不四、语言粗俗、品行不良的朋友,家长定要尽早向孩子表明自己态度,也可敞开心扉,开诚布公,说清楚自己不喜欢孩子和这些可能会把他(她)带坏的朋友来往、结交。家长要鼓励孩子多交“益友”,少交“损友”,应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

家长平日教育孩子要自尊、自爱、自重,自觉远离暴力。教育孩子不炫耀摆阔,不唯利是图,不金钱至上;教育孩子不追求名牌和奢侈品,不爱慕虚荣;教育孩子平等待人,和气友善,搞好人际关系。许多校园欺凌现象数据表明:一个有广泛、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就不容易成为嘲弄侮辱、勒索敲诈和欺凌暴力的对象。

据笔者观察,校园欺凌事件有很多欺凌者和受害者是留守儿童。自卑、孤僻、沉默寡言、柔弱无助、逆来顺受的性格导致他们容易遭遇校园欺凌。而许多留守儿童由最初受害者发展成欺凌者,绝大多数是交友上没能得到家长正确指导和积极帮助,家长及时制止和有力干预也必然无从谈起。

家长教育孩子一旦遇到欺凌,还要学会保护自己。告诉孩子沉着冷静,采取迂回的方法,尽可能拖延时间。尤其是孩子独自一人势单力薄,更不能意气用事去激怒对方。因为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鼓励孩子向路人、同学、老师呼救求助。家长还要告诉孩子永远要说真话!及时告诉家长、老师和学校,决不隐瞒和掩盖自己遭遇到欺凌的事实!家长还要教育孩子平日上下学尽可能结伴而行。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少到或不到一些偏僻或治安环境不好的歌厅、网吧、游戏厅等场所去。

   家长对孩子脸上、身上出现的伤痕、血迹要及时讯问;对孩子偷拿家中钱物、贵重物品要问个明白;发现孩子接听电话支支吾吾、语焉不详,欲言又止的情形要警惕;对孩子睡觉做恶梦、无缘无故掉眼泪,不愿和家长聊天、喜欢独自呆在房间、无可事事,什么都不愿干的反常行径也弄清原委;对孩子脾气无缘暴躁,动不动冲家长或家人大动肝火,对朋友不信任,不愿向他人敞开心扉,学习成绩下降、学习状态不佳种种反常行径和情绪要格外警觉。如果是女孩有以上情形家长更需谨慎!最好通过母亲出面聊天谈心来问个明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如孩子真的遭遇到了校园欺凌或暴力侵害,家长应视情节及后果的严重程度迅速采取相应的措施。情节严重的最好是先报警,然后学校、欺凌者的家长或法定监护人三方一起来彻底解决问题。防微杜渐,防止欺凌升级和事态恶化。

四、注重家校联系,保持沟通顺畅  

 注重家校联系,良好的沟通、平等协商、相互谅解也是家庭应

对欺凌行为的策略。我所说的沟通有三:首先是和自己孩子沟通。其次是和学校、老师沟通。最后是和当事方沟通。

  现在很多家长工作繁忙,劳碌奔波,较少关注孩子日常在校表现。有相当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就万事大吉,只要赚钱养家糊口,给孩子提供吃喝、供他上学就可以。教育孩子只能交给老师;有些家长从孩子入学到毕业,没见到过老师几次,也没去过几次学校;而更多家长对孩子在校的表现和学校反馈所知甚少甚至不知,所以当学校或班主任老师反馈孩子有欺凌行径或在校遇到欺凌时,第一反应是“不知道或不了解”。更让我们老师和学校瞠目结舌的话句是“管不了!”或“这兔崽子回家该用皮带狠揍了!”之类的言辞;还有的学生欺凌他人,给受害的学生造成伤害,欺凌者家长在解决问题时张口说的最多就是“多少钱,我们给!”。这种看似简单实质极其错误的解决问题方式会给孩子最坏的启示和参照。在欺凌者看来,原来多大的事情都可以用金钱摆平,自己不用承担责任,也不用考虑后果;还有欺凌者家长到学校后众目睽睽之下,不问个中原由,先把自家的孩子劈里啪啦一顿狠打。家长嘴里还念叨:“看你下次还长不长记性?”;还有的家长耍泼无赖,推诿拖拉,避重就轻……

笔者认为,作为欺凌者的法定监护人应勇于担当,负起责任来。对于自己孩子偶尔欺凌别人,作为法定监护人应先诚挚赔礼,为因自己的管教不当而导致欺凌事情发生而向对方深表歉意。态度诚恳,言辞真切,取得对方谅解;其次要配合学校,三方协商,拿出稳妥的解决办法来;最后,要信守承诺,言行一致,不推诿,不逃避,力争把事情处理好。

对于自家孩子涉嫌违法犯罪的,理应承担民事责任的,家长决不能护短、护犊子。而应自觉接受法律的指导和惩处。这是对身为欺凌者的孩子最真切直观的教育!当然家长也应借机教育孩子,浪子回头金不换。人生漫长,坎坷很多。遇到的这些只是坎坷、挑战和考验!教育孩子要学会为自己行为负责,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而作为被欺凌者的家长,遇事也要冷静。不能意气用事,不能得理不饶人,更不能以暴制暴。笔者也看到,许多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不少受害者的家长或亲属义愤填膺,不顾欺凌者还是未成年人就拳脚相加,使事情更加错综复杂化。这样做反而不利事情的顺利解决。家长应有理有节、平等协商解决问题。同时配合各方开展心理疏导,积极干预,帮助孩子尽快走出欺凌的阴影。杜绝欺凌事件的反复和事态升级恶化。

   笔者认为,我们家长每人心里都应有一把良知道义的尺子。在面对欺凌事件时,家长要将心比心,感同身受,换位思维。用它来衡量别人,也要时常度量自己。这个世界也应有这样的一把尺子。于情充满温暖,于理凸显公平,于法彰显正义,时时刻刻闪耀人性的光辉和道德光芒。

   注重家校联系,保持各种渠道沟通顺畅是家庭应对校园欺凌行为最后一个策略。

两千多年前,孟子指出:“国之本在家。”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搞好家庭建设的重要性,十分重视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建设。“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铿锵有力之语不应湮灭于历史风尘。它应为我们家长、教育者警醒铭记。

作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体系中所占时间最长久、效果最显著、重要性最大化的一环----家庭,必将要在防范、制止和干预校园欺凌行为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因为每个未成年人不仅身系家庭将来,也必将关系乃至影响国家和社会的未来!

管好每个孩子,教育好每个未成年人。这不仅是每个家庭责任,也是每所学校、整个国家乃至全社会的责任。我们有理由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有社会各级部门支持和配合,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密切关注和学校坚持不懈,加上我们每个家庭积极响应,行动起来,努力参与,齐抓共管。校园的欺凌事件定会减少,必将得到遏制。打造平安校园,把中小学校园建设成为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的目标就定能够实现。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 2023 ,www.jxxzxl.com
新余市心理学会
联系电话:
联系邮箱:
联系地址:
13755582878
新余市竹山路298号二楼(市信访局斜对面)